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知识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

来源: 作者:时间:2008-11-20 点击: 标签:

  
  
  早用胰岛素疗效较好
  
  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超过12.0mmol/L时(有的高达20.01mmol/L以上),应劝其尽早使用胰岛素,从而度过高血糖毒症难关,使患者很快恢复体力和改善症状,并抢救部分早期受损的但可逆的胰岛B细胞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并且花费较少。部分患者在3个月左右,就可以逐渐减少胰岛素剂量,在6~12个月左右,可逐步达到停用胰岛素,而改用较少的口服降糖药,甚至仅用饮食控制即可,由此打破了“一打胰岛素就成瘾”的偏见。这也支持了“早期胰岛素替代治疗,能使受损的B细胞得以修复”的理论。因此,早期启动胰岛素治疗的首要目的不仅限于减少高血糖危害,更重要的是防止胰岛分泌功能的进一步丧失,延缓2型糖尿病持续进展的病程。

        胰岛素应用不当,患者遭殃
  
  可能有些患者会说:“既然胰岛素那么好,那我一发现糖尿病就用胰岛素治疗吧!”还有一部分患者认为,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比口服降糖药小,不管有没有胰岛素适应证都盲目地应用胰岛素。这都是不合适的。笔者曾在临床遇到一位张姓患者,65岁,初诊时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体型较肥胖。某医生说:“打胰岛素吧!打胰岛素您可比别人多活8年。”因而给予胰岛素18单位(早餐前10单位,晚餐前8单位)皮下注射,可他常常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所以,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诊断糖尿病时要判断胰岛B细胞功能状态,并综合评估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等。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代谢紊乱不太严重,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应该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老张就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配合口服药治疗。用胰岛素不合适,甚至给他带来很大的健康威胁。
  低血糖是胰岛素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轻度的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头昏、乏力、心悸、出汗,而严重者可引起神志改变,甚至昏迷。老年人在70岁以后,各种功能减退,消化功能欠佳,进食量少;在低血糖发作时,使血糖升高的代偿作用也欠佳。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保持水平可适当放宽,如空腹血糖6.0~8.0mmol/L,餐后血糖8.0~10.0mmol/L。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除低血糖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①水肿:胰岛素有水钠潴留的作用,因此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2~3周内,可出现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一般是暂时性的,无需特殊处理。②屈光不正:在开始用胰岛素时,因血糖下降迅速,致使眼球的晶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溢出,屈光率因而下降。一般无需特殊治疗,3周左右可自行恢复。③体重增加:使用胰岛素后会出现体重增加,使用剂量越大越容易发生肥胖。因此,掌握胰岛素治疗指征和剂量都很关键,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也非常重要。为了不使体重增加太多,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服二甲双胍,既有助于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又可减轻体重。
  根据美国调查发现,胰岛素用药不当带来的低血糖反应,排在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之首。可见,正确选用胰岛素意义非常重大。
  
  正确选择,长期受益
  
  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临床医生在治疗糖尿病时会根据不同的病期而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此时,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缺乏并存;而到了后期,胰岛功能近乎衰竭,胰岛素缺乏便成为主要病因。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对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患者,应该选用一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等)及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等)。对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空腹血糖在8.0~10.0mmol/L的患者,需加用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或餐时血糖调节剂。如口服降糖药失效或患者胰岛功能明显降低,空腹血糖>12.0mmol/L时,则需要应用胰岛素补充(每日睡前注射一次长效或中效胰岛素)或替代(停用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每日注射2~4次)治疗。
  具体到每一个患者,除病程以外,其体型胖瘦、肝肾功能水平、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血糖水平均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上述方案时,还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故患者在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时,应在内分泌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不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基础治疗为前提。基础治疗,包括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情绪要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有些患者在经过这些处理后,血糖就可满意控制。
  总之,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必须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对胰岛功能的保护。只要按照医生为不同个体制订的治疗方案来治疗,糖尿病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