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知识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

来源: 作者:时间:2008-11-20 点击: 标签:

  
  
  口服降糖药真的会严重损伤肝肾功能吗?
  
  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有些患者心里总是不踏实,老是担心长期用药会对肝、肾造成损害。事实上,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然后再由肾脏排出体外。如果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就能保证药物在肝脏及肾脏正常代谢和排泄,而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相反,如果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者用药剂量过大,就会加重肝脏代谢及肾脏排泄的负担,并影响肝肾功能。
  例如,二甲双胍不需要从肝脏代谢,而是直接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500-2000毫克/日)内服用二甲双胍,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但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二甲双胍经肾脏排泄受阻,就使得二甲双胍和乳酸在体内堆积,容易导致乳酸酸中毒。因此,当患者血肌酐大于150微摩尔/升时,医生一般会建议停止服用二甲双胍。此外,出现严重的心、肝功能不全时,也应停药。但年龄不是考虑是否停药的因素,只要没有禁忌证,老年人也可以安全地使用二甲双胍。
  那么,除了双胍类药物以外,其他各类降糖药是否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呢?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他四类降糖药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的个别病例报道(发生率小于1/10000),多表现为轻度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总的说来,近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类口服降糖药还是比较安全的。
  不可否认,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糖尿病患者不可将药物的不良反应过分夸大。事实上,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正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在反复动物试验和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得到确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并不严重,损伤肝肾的情况极其罕见。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期间发现肾功能异常,实际上多半是糖尿病本身造成的,与糖尿病病程长及血糖、血压控制不良等因素有关。事实上,长期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超过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良好的血糖控制本身就是对肝肾最好的保护。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权衡利弊,抓主要矛盾,而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服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完全可以长期放心服用降糖药.

        胰岛素:该用不用,错失治疗好机会
  
  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初诊时空腹血糖13.2mmoI/L,餐后2小时血糖18.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一般而言,1种口服药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0%~2.0%,联合第2种口服药治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再降低1.0%~2.0%。可见,如果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0%或更高,仅接受口服药治疗很难维持糖化血红蛋白<6.5%的目标。不幸的是,像许多患者一样,这位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于是给予格列齐特(80毫克,每日3次)和二甲双胍(850毫克,每日2次),初期患者的血糖有明显的下降,但半年后患者的血糖又开始逐步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上升至11.0%。
  
  必须转变错误观念
  
  目前,临床上阻碍胰岛素正常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患者对胰岛素的应用仍有偏见,认为“不能打胰岛素,一打就成瘾”、“等有了严重并发症再考虑”、“打胰岛素,说明病情很严重了”等等,从而使很多人失去了最佳应用时机,造成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作为新发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改变错误观念,回到正确的治疗道路。
  首先,胰岛素治疗绝对不会使人上瘾,因为胰岛素本来就是机体内分泌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才引起代谢紊乱,用胰岛素治疗是病情的需要。胰岛素已在临床上应用80多年,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第一位把胰岛素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科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说,胰岛素是良药,绝不会像毒品那样对人有害,使人上瘾。
  其次,如果采用“先从饮食控制开始,继而是单一或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不得已最后才使用胰岛素”这种按部就班的治疗模式,必然使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之前,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一段高血糖状态,当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胰岛B细胞功能已经丧失殆尽。我们曾经随访14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3个月,然后停药,其中有9例患者随后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使血糖保持正常水平达3年以上。这说明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早期启动胰岛素替代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糖、脂代谢,减少了高血糖、血脂紊乱对胰岛B细胞的毒性;同时外源性胰岛素的应用减轻了B细胞的分泌负担,使其得到充分休息。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更大程度保留,有利于对血糖的长期良好控制。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