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治疗 > 治疗知识

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与评价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时间:2010-04-14 点击: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可弥补CBP的不足。既往ABPM主要用于鉴别白大衣、隐性及夜间高血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提出的谷/峰比(T/P比)、平滑指数(SI)、夜昼指数(DI)、压力负荷(BPL)等指标,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在疾病诊断、药物疗效评价、疾病预测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1 ABPM技术进展
        ABPM是1961年由Sokolow首先提出,认为应尽可能多测量诊所外血压,以更好了解血压情况。1962年无创半自动血压检测仪问世,但限于对血压认识水平及仪器不能自动监测夜间血压,此项技术未得到推广。1969年英国牛津大学Stot和Bevan采用有创技术在人股动脉内插入导管,监测每次心搏血压,发现血压变化具有丰富信息,开创了动态血压监测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无创全自动动态血压检测仪诞生,1987年该产品进入市场并普遍应用于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ABPM开始应用时监测指标主要局限于24h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最高血压值、最低血压值等,用于甄别白大衣效应、夜间高血压、反白大衣效应。近年来,学者在ABPM基础上,提出新的监测指标,为ABPM临床应用带来新发展。目前血压监测指标大致分为四类:血压平稳性指标、血压负荷性指标、反映血压变化规律指标及其他。
        1.1 血压平稳性指标 
        主要包括血压变异系数(CV)、降压平滑指数、谷/峰比值。CV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程度,有短时变异和长时变异,等于每小时血压下降值标准差/24h平均降低值,分别求出24h、白昼、夜间CV值,表示不同时间阶段血压波动程度。SI为CV的倒数(1/ CV),反映降压平稳性。SI愈高,降压愈平稳。T/ P比值为降压谷效应值与峰效应值之间的比值。谷效应值指药物在剂量末、下次剂量前血压降低值;峰效应值指药物最大效应时血压降低值。在良好血压控制下,短时与长时血压变异性降低,(T/ P)达50%~67%以上。血压平稳性指标主要用于了解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控制的平稳程度。 
        1.2 血压负荷性指标 
         主要包括血压负荷值、曲线下面积。血压负荷值是指血压超过某个阈值水平次数的比例。目前对于血压阈值水平仍未有统一标准,但一般学者将白昼阈值定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夜间阈值定为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曲线下面积即计算24个时间区间收缩压或舒张压曲线下面积之和。各个区间面积采用梯形面积法近似求出。血压负荷性指标主要反映血管压力负荷程度,目前主要用于高血压诊断及终点事件预测。 
       1.3 反映血压变化规律指标 
       包括血压-时间趋势图、昼夜血压波动曲线、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夜昼指数。血压-时间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1天划分为24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平均收缩压或舒张压曲线图。昼夜血压波动曲线是指连续24h测试每个血压测量值所形成的曲线。一般血压应成明显昼夜波动性,正常曲线成长柄勺状。夜昼指数是指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正常应小于0.9。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主要用于判断夜间生理性血压下降程度。其数值等于(白昼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昼血压均值,一般应下降10%~15%或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降低10mmHg及5mmHg。此类指标主要反映24小时血压变化规律情况,正常血压呈夜低昼高,夜间血压应比白天下降10%以上,反常的血压规律常预示各种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 
       1.4 其他 
       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  是最近发现的建立在动态血压监测基础上的反映动脉血管硬化程度的新指标。以舒张压(DBP)为纵坐标,收缩压(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单位)。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相关性良好,可以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动态脉压指数:其数值等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可以作为独立的稳定的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 
       2 ABPM的应用进展 
       2.1 高血压病诊断  
       ABPM能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避免就诊者与医务人员接触,是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反白大衣高血压及夜间高血压主要方法。然而对于高血压诊断,目前国际仍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24h动态血压均值>129/87mmHg , 白昼均值> 146/ 91mmHg,夜间均值>127/ 79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为血压异常升高[2]。新近也有学者提出应使用血压负荷指标来诊断高血压。即设定一标准血压值,并将所测得血压与此标准血压比较,计算出血压超过标准血压值次数的比例,当比例超过某一值时,即为高血压。一项关于肥胖儿童血压调查研究中发现肥胖儿童血压负荷明显大于正常体重儿童,提示肥胖儿童早期便可出现血压异常,建议以血压负荷超过25%作为界定正常与高血压的标准[7]。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以50%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2]。而一项关于妊娠高血压的研究中,通过对妊娠期妇女孕8~11周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量其血压负荷指数,经定期追踪发现,血压负荷升高者,其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及先兆子痫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其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86%、73%。血压负荷指标是早期诊断妊娠期高血压及先兆子痫的敏感指标。 
       2.2 终点事件预测 
       新近研究显示血压负荷性指标、反映血压变化规律指标、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及动态脉压指数异常均与终点事件密切相关。 
       2.2.1 肾脏疾病 
       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微量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研究显示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更准确预测微量蛋白尿发生。研究对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春期少年进行为期5年观察后发现,夜昼指数>0.9组与<0.9组相比较,其微蛋白尿5年发生率升高70%[9]。同样,通过对杓型(夜昼指数>0.9)及非杓型(夜昼指数<0.9)高血压肾病患者3年蛋白尿的跟踪随访后发现,非杓型患者其尿蛋白明显升高,夜昼指数升高是预测肾脏损害有效指标,其机制可能与夜间血压增高引起肾脏损害有关。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