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时间:2010-04-11 点击: 标签:

  

        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虽然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对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都是如此。

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犯,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胰岛素分泌能力有点儿差,又容易发生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基因。

所以说,糖尿病有遗传性,糖尿病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者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病人,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国外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达1/4~1/2,是非糖尿病者的4~10倍。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一级亲属中(包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但是,如果光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或者说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由于目前遗传基因的改变还有一定困难,所以环境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在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就可使人患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遗传性与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关。HLA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具有某些类型HLA者的胰岛容易受到病毒和毒物的损害,继而又容易发生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多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1型糖尿病的诱因,其中病毒感染和毒物破坏可能是主要原因。引起1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比如有人就发现,不少1型糖尿病患儿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当时还认为不过是感冒一场而已。还有人发现在刚得病的1型糖尿病儿的胰岛中存在着某种病毒。除了病毒感染外,毒物破坏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病人对某些病毒比较敏感,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受到病毒侵害后,又容易产生过强的反应,使患者的胰岛受到第二次损害,最后胰岛破坏殆尽,变成依赖胰岛素而生存的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典型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病毒或者毒物侵袭了胰岛,使胰岛受到破坏,胰岛素分泌不出来,得了1型糖尿病,必须打胰岛素才能存活;后来一部分病人的胰岛进行修复,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果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甚至什么药都不用,血糖也能维持正常,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这时患者和家属都很高兴,以为糖尿病已被治愈,但可惜好景不长,经过几个月(一般是6个月左右),患者的胰岛又因为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再次遭到重创,这次损害就可能是永久性的了,结果他们的胰岛从此再不能分泌胰岛素了,迫使患者终身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所以,为了防止1型糖尿病的发生,要把住两道关口:第一道是使患者的胰岛不受病毒或毒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第二是避免受到上述有害物质损伤的胰岛再次遭受自身免疫的破坏,有关这第二道防线的研究,现已成为防治1型糖尿病的重点课题之一了。

 

        2型糖尿病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据说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有成百上千个,不同人体内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也不一样。因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为了生存,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这种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积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存活。基于适者生存的道理,久而久之,贫困国家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多半都具有这种基因。在贫困时期,“节约基因”是一件好事,使个体得以生存,种族得以延续。但到了不愁温饱的时候,“节约基因”又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使人体容易发胖,产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也容易出问题,结果易患糖尿病。特别是生活模式发生剧变时,遗传基因的变化赶不上生活水平的变化,使糖尿病暴发流行,这就是糖尿病遗传因素的作用。

导致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这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诱因。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最后是血糖升高,变成糖尿病病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基因遗传因素,但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总之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比没有糖尿病基因的人容易患糖尿病,这是事实。但是如果光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因素,还不会得糖尿病,还需要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那就是环境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环境因素是目前我们能够改变的、所以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

重点提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