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治疗 > 胰岛素

糖尿病自我管理之胰岛素治疗

来源:家庭医药 作者:向红丁时间:2012-05-13 点击: 标签: 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治疗

  
  
  如何注射,有方法
  打胰岛素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患者视力尚可,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就完全可以学会。因为由别人打胰岛素往往不能保证时间,特别是早晨那针胰岛素往往打得很晚,如未经过注射胰岛素方法的培训,方法不对或者剂量不准,就会影响疗效。所以现在主张患者自己注射胰岛素,实在有困难者也主张由患者的亲属帮助打针。
  ◎注射前,使用70%的酒精消毒皮肤,不能用碘酒等含碘消毒剂,因为经常使用碘酒皮肤难以耐受。在多数情况下,胰岛素是皮下注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很多,包括双上臂外侧(包括三角肌处)、腹部两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都可选作注射部位。前臂与大腿等部位的内侧有大的血管与神经,不宜选用。皮下注射的部位要经常更换,最好两周之内不使用同一位点注射胰岛素。短时间内多次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使局部皮下组织吸收能力下降,甚至形成硬结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含有鱼精蛋白的长效胰岛素制剂能与体内某些成分结合起来,在皮下形成块状物造成毛细淋巴管堵塞,更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消毒后,将皮肤捏起,另一只手持注射器,使注射器与皮肤的角度在45~90度,很快用力将针头刺入皮肤,试着抽吸一下针芯,在肯定没有回血后,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一边注射一边逐渐拔出针头。
  ◎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刺口,以防止少量胰岛素自针刺口溢出。如果针刺口少量出血,可压得重一些,时间长一些,就可达到止血目的。如果注射器与皮肤成角太小,胰岛素注射太浅,不但会加重痛感,而且可能会影响吸收。
  
  调整剂量,有讲究
  开始打胰岛素后,很难做到一步到位,一般来说剂量会比实际需要量小,以免发生低血糖,注射数日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平时采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调整剂量也是常有的事儿。患者本人有自行加减2个单位胰岛素的权力。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方法如下:
  1. 先调整饮食及体力活动,待血糖稳定后再考虑调整胰岛素剂量;
  2. 4次和4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最好指标,能反映前一次胰岛素剂量适合与否,通常可按每个(+)号加减 2U 胰岛素来调整,一般一天加减不超过8U(单位)。1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接近理想时患者对胰岛素较敏感,调整剂量时应更加谨慎;
  3. 每次调整后,一般应观察 3~5日,血糖及尿糖稳定以后,再做下一次调整,如血糖及尿糖有继续下降趋势,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以免急于求成,反而引起低血糖症;
  4. 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时候糖尿病患者出现这样的情况,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但到了下顿饭前,又变成低血糖,让人不知道怎么办。增加剂量,怕下顿饭前血糖更低;减少剂量吧,又怕这顿饭后血糖更高。这时可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增加胰岛素剂量,使饭后血糖水平得以下降,然后在下顿饭前加餐,避免下顿饭前出现低血糖症。
  另外也有一种可能是患者对胰岛素的吸收较慢,血糖升高时胰岛素还没有到位,出现餐后高血糖;一段时间后,血糖已经下降,胰岛素反而达到高峰,结果引起下顿饭前的低血糖症。这时可采取的第二个办法是延长打针和吃饭之间的时间间隔,使胰岛素的吸收与血糖的升高同步。阿卡波糖能使血糖高峰后移,以适应餐后高血糖以及下顿餐前低血糖的情况,也可一试。
  
  影响因素有5项
  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的因素很多,包括:
  1. 年龄及生理情况:从婴幼儿到成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按每千克体重所需胰岛素计算,青春期每千克体重所需胰岛素量最大;月经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需要量常增加。妊娠过程中,胰岛素的需要量逐渐增加至妊娠末期。
  2. 饮食及活动量:饮食中热量高、活动量小则胰岛素需要量大,饮食中热量低、活动量大则胰岛素需要量小。
  3. 病程长短: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很长者胰岛素需要量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与体重下降有关,因为消瘦者胰岛素需要量较少。另外,也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肾脏是胰岛素代谢清除及糖异生的重要场所,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功能减低,胰岛素清除速度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再加上肾脏利用其他营养物质生产糖的能力下降,故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4. 应激:糖尿病患者在各种应激,尤其是感染发热时,胰岛素需要量增加。有人发现,当患者体温超过于37.5℃时,体温每升高 1℃,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 25%。
  5. 激素与药物:有些药物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清除和胰岛素的作用强度,对胰岛素有增强作用的包括酒精、水杨酸制剂、口服降糖药等;有减弱作用的包括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和噻嗪类利尿药等。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