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治疗 > 中医中药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来源: 作者:时间:2008-09-06 点击: 标签:

  
  
  二、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2006年5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与《中国慢性病报告》,其中认为: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近十余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1980年至1994年,这14年期间增长了3倍多。目前,我国患糖尿病人数约为4000万,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占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种并发症。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要把医生和病人的眼球从仅仅盯住血糖,拉回到关注肥胖上来。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寻找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热点一般聚焦IGT,如著名的STOP-NIDDM(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大庆研究等。但从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后经历了肥胖-IGT-糖尿病的过程,可见防治的根本应在于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未病先防就要着眼肥胖以防治IGT的发生;已病防变应着眼糖尿病病机——“六郁”与“络滞”,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中医辨识的标准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2006年7月颁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存在一定难度,中医教、学、研的促进融合更是急需有效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的《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对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组织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以辨证简、效、验为特色的中国第一个中医专病指南。《指南》以服务于基层医务人员为基本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同时,《指南》的编制过程也是中医标准化的探索性研究。
  
  四、“天人合一”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其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心理调整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调整身心方面有着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养生术,而养生调神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五禽戏是记载中最早的模仿动物调养身心的运动。其他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都有着放松身心的作用。采用上述运动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专家介绍
  仝小林,男,1956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论著7部。
   作者:仝小林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2008年6期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