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治疗 > 中医中药

糖尿病百药效用奇观——谈黄连

来源: 作者:时间:2008-08-15 点击: 标签:

  

        黄连能改善糖尿病人胰岛素状况,改善糖尿病人的糖代谢程度,早已被医学证实。所以,民间使用黄连辅助降糖是一个好办法。糖尿病患者可以自己买黄连辅助降糖,尤其是糖尿病初期的病人会更为有效。在中药店购买黄连的根或茎,每次用3到5克煮水或者泡水当茶饮用,这种辅助降糖的办法既经济又实惠。需要提醒的是,胃虚寒型的糖尿病人不能使用黄连降糖的方法,这种类型糖尿病人服用黄连反而会加重病情。

  黄连是广大读者非常熟悉的一味中药,人们对它的了解,可以说超过其他中药。据不完全统计,和黄连有关的歇后语、俗语就有数十条之多。耳熟能详就有“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老太太吃黄连,苦口婆心”,“黄连打官司,诉苦”,“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苦不过黄连甜不过蜜”等多条,这是其他中药难以比拟的。
  通过这些歇后语可知,人们对黄连的认识,至少是毁誉参半的。但是,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吃黄连确实是“苦尽甘来”。
  
  黄连概说
  
  黄连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为毛莨科黄连属,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中医应用黄连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热烦躁、胸满呕吐、泄泻痢疾以及眼目红肿、口舌生疮、痈肿、疔毒、烧伤等症。
  黄连为什么这么苦?这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我们知道,黄连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小檗碱(也称黄连素)、甲基黄连碱、黄连碱、防已碱、药根碱、棕榈碱等,人们常用的成药黄连素,学名就叫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究竟有多苦?有人用1份黄连素,加25万倍的水进行稀释后,仍有苦味。
  “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此之苦的黄连素,现代研究发现却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萄萄球菌、伤寒菌等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成为治疗疾病的良药。而黄连也因为其药用价值较高,用途广泛,成为中医常用品种和我国主要中药材出口创汇品种之一,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据《全国中成药品种目录》统计,以黄连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品种就有108种,代表性的有黄连上清丸、复方黄连素片、加味香连丸等。
  
  降糖新用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黄连的一些新的用途。现代药效学研究发现,黄连还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糖、利胆、解热、抗炎、强心、利尿、镇痛、镇静、降低眼内压、抗癌等作用,对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能够“诱杀”细胞,对早期胃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黄连这味老药焕发了青春。黄连治疗糖尿病,使它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
  中医自古就有应用黄连治疗消渴病的记载。《近效方》指出:“黄连,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如有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以此为线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探索。最近,一项由中国、澳大利亚、韩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科研结果表明,黄连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研究人员连续3周为糖尿病模型动物注射黄连素,结果发现黄连能使升高的血糖下降50%左右,接近正常血糖水平。专家推测,2型糖尿病是由于控制血糖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导致。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可能是让胰岛素能更好地工作,来有效发挥降低血糖的治疗效果。
  现代药效学研究发现的降血糖中药很多,为什么科学家对黄连情有独钟?原来,黄连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替代药物,也可以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替代药物,更由于黄连是天然药物,只要应用得当,很少有毒副作用出现,用之临床,是一药两用,一举两得,这是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人们对它青睐有加,不是没有原因的。
  历代医家对黄连做出了高度评价。陶弘景认为黄连“久服长生”,缪希雍认为黄连是:“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符合现代人烟酒过度、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能够研发出防治2型糖尿病的有效中药。
  
  安全须知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黄连虽然是一味治病良药,但是,应用不当,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曾有过口服黄连制剂引起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冷汗、血压下降、休克,同时引起过敏反应,如四肢及躯干部皮肤出现散在针尖大、压之褪色的红色丘疹样药疹,出现头晕、舌麻、咽喉不适、脸肿、颜面及四肢起荨麻疹型药疹的报道。
  也有报道,大剂量应用黄连注射剂,可引起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增加、过敏性紫癜。严重时可致中毒,表现为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四肢抽搐、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心跳和呼吸骤停,称为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所有这些表明:使用黄连防治糖尿病和所有中药一样,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有是病,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这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基础,也是发挥中医疗效的关键。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