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血糖仪 > 血糖仪器

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时间:2009-09-07 点击: 标签:

  

纪立农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监测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此外,自我血糖监测还是患者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的手段。在美国,用胰岛素或胰岛素和口服药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有87%的人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多万人,但只有32%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口服及注射胰岛素合用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平均频率为4.5次/月,单独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仅为2.8次/月。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提出的建议是,病情严重者每天要监测4次至5次,稳定时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天最多可以监测5次,达到控制目标后每天监测2次至4次。虽然目前在口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我血糖监测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充足,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作用却有明确的证据,并获得专家们的共识。SMBG,是“自我血糖监测”的这个特有名词的英文缩写。严格来讲,SMBG应该是病人使用便携式的血糖仪在家里测量血糖。但在我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大多数的医院还没有做到使用医院专用的快速床边血糖监测系统来监测住院患者的血糖变化,而是使用个人使用的血糖仪监测血糖。此外,由于许多糖尿病患者不能负担购买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费用,在医院的门诊也使用个人血糖仪检测门诊病人的血糖。据统计,我国个人用血糖仪的年销售量接近80万台,血糖试纸的消耗量也接近3亿条。因此,在糖尿病的管理中,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血糖仪和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SMBG是一个监测手段,反映血糖的即时变化;也是一个指导手段,指导医生和患者及时根据血糖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它还是一个教育工具,给患者带来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对血糖影响的直观感觉,了解这些措施对他个人血糖所带来的变化。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对于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SMBG还可以发现低血糖的趋势,避免发生低血糖 
 

   血压、血脂、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受关注的三个最重要指标,其中血糖监测的次数比前两个要多得的多,并且还不容易控制好,这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控制血糖要有目标,知道目标才能控制,血糖监测对于病人和糖尿病医生来讲相当于行路时的眼睛。但是,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起不起作用,要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来回答。DCCT研究告诉我们,自我血糖监测在使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注射胰岛素的强度不一样,主要根据血糖监测的数值来决定胰岛素的注射量。强化组要求每天自我血糖监测4次以上,并根据此结果调节胰岛素剂量、饮食和运动。DCCT完成之后,积累下来的血糖监测次数是30多万次。在另外一组,主要的目标是控制高血糖,让病人没有症状,每天注射胰岛素1至2次,或者进行血糖监测,或者是尿糖监测。在这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下,人们看到了强化血糖控制的益处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胰岛素的强化治疗犹如人类在尽量模仿β细胞的功能。如果用β细胞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们做的血糖监测实际上是感知血糖的变化;而医生、护士和病人则像β细胞内的电位变化和钙离子通道变化导致一定量的胰岛素分泌一样,通过血糖仪了解葡萄糖的量,并根据我们的知识、经验,以及我们对治疗手段掌握的程度,决定用多少胰岛素,最后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在DCCT中也可以看到,虽然可通过降低血糖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病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但是也有严重的低血糖发生。这提示我们,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中,血糖的监测目的不仅是要发现高血糖而且越接近于正常的血糖控制的时候,越要注意发现低血糖。根据低血糖发生的情况来调整治疗,和发现高血糖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但是,在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虽然也作了许多临床试验来评价SMBG的作用,研究结果间却存在矛盾。目前SMBG在该人群中的价值,尚需要进一步评价。当前,国际上有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国际自我血糖监测研究组”。这个组织的成员认为,SMBG是胰岛素治疗方案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SMBG,就没有强化胰岛素治疗。SMBG在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的价值有待评估,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治疗对其血糖的控制。大家认为,血糖自我监测必须是整体的糖尿病管理方案中的一部分。只有把血糖监测的数值进行合理解释,并且在合理解释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行动,才能看到它对血糖水平明显的影响。在本次中国血糖监测管理规范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在多个方面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 
 

1.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需要加强。但是,必须认识到血糖监测的数值本身是不能对血糖有直接作用的,医生和患者必须掌握如何解释血糖监测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治疗行动后,才能看到血糖控制的改变。 
 

2.在医院采用便携式血糖仪实施血糖监测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操作,避免造成患者间、医患间的交叉感染。在采血笔的使用上,应该做到真正的“一人一笔”,而不是将笔消毒后再给其他的人使用。一次性的采血器因使用后针头被隐藏,减少了交叉感染和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的机会,应该被提倡使用。 
 

3.目前没有统一的对血糖仪进行质控的手段,但是每一种血糖仪均有专用的质控液。应按照仪器的要求定期使用质控液进行仪器检测精度的检查。操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后才能操作。 
 

4.目前在我国使用的血糖仪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要注意选用合适的血糖仪以减少监测误差发生的可能性。如在缺氧的人群,比如呼吸衰竭、心衰、严重感染、在高原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原理的血糖仪,可能出现检测误差。接受含麦芽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比如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和接受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如果使用基于葡萄糖脱氢酶原理的血糖仪,可能出现检测误差。 
 

纪立农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共同主任,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内分泌学会理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理事,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理事,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国际自我血糖监测(SMBG)研究组督导委员会成员,世界糖尿病同盟督导委员会成员, 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医师报副总编,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