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并发症 > 心血管病

阿司匹林自述

来源: 作者:时间:2009-02-19 点击: 标签:

    大家好!我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不过,人类都亲昵地称我“阿司匹林”。我诞生于1899年,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除了解热、镇痛、抗炎,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心脑血管内皮细胞以抗凝作用为主,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当其发生损伤时,血液中的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如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等)就会在损伤部位发生沉积,形成斑块。斑块慢慢变大,大到一定程度,破裂、脱落入血,成为人类常说的“血栓”。
  血栓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肇事者,它的“作案手段”就是堵塞血管,导致血管缺血或供血中断,引发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可以说,血栓是人体内的“恐怖分子”,疯狂起来常常制造“人肉炸弹”。
  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人类把我调到“对抗血栓组”。我的任务就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在还没有心脑血管疾病时,预防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已经有过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经历,预防其复发。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发作心脏病或脑卒中之后,使用药物组合——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降低血压的药物以及阿司匹林,能够大幅度减少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
  能被调到“对抗血栓组”,我靠的是实力——抑制血小板内物质的释放和血小板聚集!
  大家知道为什么手上破了个小口子,出血一会儿就停了吗?就是因为有血小板,它能迅速聚集于出血部位,通过凝集血液,达到止血作用。这个功能本身是好的,但是当心脑血管里的斑块破裂出血时,“莽撞”的血小板常常不加分析,就跑去凝集血液,形成血块(脱落入血被称为血栓),结果很可能把血管堵死。
  我——阿司匹林,能够及时阻止血小板这个“莽汉”,让它不要聚集得太厉害,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我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作用,这可不是吹的。不信,就看看我和冠心病预防者之间的配合有多默契吧。
  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家族史。目前认为,应该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的人群为:40岁以上,伴有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男性(女性为50岁以上);50岁以上,伴有1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男性(女性为60岁以上)。
  冠心病预防者服用阿司匹林必须是小剂量的,且要以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主要为哮喘、慢性荨麻疹、对阿司匹林过敏、有血友病和活动性胃溃疡等出血倾向的疾病)为前提。
  目前在国内,为预防冠心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范围是75~150毫克/日,也有不少国家在相关指南中推荐100毫克/日。无论国内外,服药次数是统一的,即每日1次,就已足够保持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目前国际上认为,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最重要的药物和标准治疗药物之一。
  一项对10万名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的调查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男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女性脑卒中、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二级预防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阿司匹林可使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约减少1/4。
  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小剂量地应用阿司匹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