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心理

糖尿病心理治疗的若干问题

来源: 作者:时间:2008-11-12 点击: 标签:

  

        相对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饮食与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及血糖监测等常规诊疗措施,心理治疗常常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忽视,尤其是老年朋友更是如此。国内虽然存在众多民营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一市场尚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相对而言,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门诊少之又少。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博士。
  
  “糖友”的三个心理阶段
  
  韩布新博士告诉记者,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的高发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存在遗传、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因素,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糖尿病对人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会产生影响,这些实际上跟心理健康有关。遭遇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比如人们在面临丧偶、患癌症等打击时,在接受之前都会有一个过程。病人一开始是否认,假装这个事实不存在。其实,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否正视现实。面临困境时,有些人属于退缩型,有些属于攻击型。假装没有这些事情,其实是一种保护作用。因为一旦承认这一事实,他会受不了,病人内心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或威胁。这种情况尽管是正常的,但忽视疾病是最不健康的应对方式。
  第二个阶段是愤怒。病人会提出各种疑问,如“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轮到我,为什么别人没有,我怎么这么倒霉?”愤怒之后就会去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件事?为什么我会得这种病?”这时患者已经开始接受事实,是进步的表现。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因为遗传,有些人是药物不良反应,或者高血压后伴发的。病人除了看医生,还会自己去查找原因,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阶层,会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去认识糖尿病。
  第三个阶段是焦虑、恐惧。其实糖尿病现在可以控制得非常好,只要病人重视自己的病情。韩博士说,他认识一个老师,得糖尿病很多年,每天都要打胰岛素。有一次因为工作忙忘记打针,正开着会突然想起来,就立刻起身出去打针。只要病人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有效地控制病情,那么糖尿病只会给病人增添一些生活上的麻烦。恐惧和焦虑其实是因为对糖尿病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糖尿病其实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