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资讯 > 热点关注

项坤三院士十年编纂《特殊类型糖尿病》:临床医生应对疑难杂症的权威指南

来源: 作者:时间:2012-03-10 点击: 标签: 特殊类型糖尿病   项坤三   糖尿病书籍

  

 在“学风普遍浮躁”的当下,编一本书需要多久?市六医院项坤三院士主编《特殊类型糖尿病》,用了整整十年。

 
  作为国内外此领域第一本专著,《特殊类型糖尿病》出版后,临床医生有了应对糖尿病疑难杂症的权威指南,基础研究工作者也可从中获得全面的系统认识。而学术价值之外,这本书的编写过程更让业界同行感慨,用上海科技出版社责任编辑的话来说,“项院士十年磨一剑,体现了一名科学工作者无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其认真的行事风格”。
 
  一章重写五次
 
  “特殊类型糖尿病”指有明确发病原因和机制的糖尿病,属于众人熟知的1型、2型以及妊娠型糖尿病之外的一个糖尿病分类。近年来,借助于基因检测和分子研究手段,这个领域涌现了很多突破性的新成果,不少过去难治的糖尿病有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而项坤三是我国分子糖尿病研究的开拓者,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外进行了华人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回国后又建立了中国首个大数量的糖尿病群体和家系DNA、血清和临床资料库;还开创了国内基因诊断用于糖尿病日常临床诊疗的先例,通过全面筛查确认中国人MODY型糖尿病的基因突变谱……
 
  上世纪末,一场高水平的国际分子糖尿病学专题讨论会在沪成功举办,与会专家提出,可否将大会成果集结成册,便于日后查阅?项坤三受此启发,萌发了将这个领域具有开拓性的研究编辑成书的念想,以填补国际空白。项坤三时任六院内分泌科主任,因行政事务繁忙,编写直到2002年才正式启动。2004年,为了提携年轻人才,项院士主动让贤,担任科室名誉主任,从此“心无旁骛”,从早上6点起床直到深夜,除了三餐和午睡,其余时间都花在编撰上。
 
  资料浩如烟海。项院士翻遍能搜罗到的所有专业期刊,又借助网络,陆续积累了7000余篇文献。因为视力不好,每篇文献都打印出来,堆满了研究室一面墙。每篇文献都标注了记号,用不同颜色的水笔标明“是否有价值,是否做了引用”……然后是搭建体系框架,构思各章内容,安排撰写分工。身为主编,项院士承担了总共30章中的18章,其他由国内外同行撰写,每一章他都要细看,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特殊类型糖尿病领域的研究发展极快,新发现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为了让读者尽量了解最新成果,项院士不得不一再增加内容、更新表述。几乎每一章都数易其稿,其中第十四章《新生儿糖尿病》先后重写了5次。“有段时间,我几乎以为这本书‘永远也不能完成’。”项坤三的助手江珊博士说。
 
  申请版权花了一年
 
  撰写、修改、更新、修正……2010年,全书大体框架和内容基本完成,开始联系出版事宜。在此过程中,项坤三还在不断进行修改,无论是否自己负责的章节,都每个字、每个标点反复核校,清样出来后还修改了六遍。好在出版社的老编辑曾建设也同样认真,两个人不厌其烦,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力求“每个细节完美”。
 
  一开始,项坤三就决心完全按照“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编写这本书。引文每一条都有明确出处,而不是普通论文只附一个参考目录,目的不单是为了读者查询方便,更是“完全尊重他人的劳动”。
 
  按照国际惯例,引用图表需向出版方申请同意。全书300多张图表,有100多幅引自国外文献,涉及30多家国外出版社或图书公司,每家都有对引用的不同规定。项坤三和学生们先从所引的刊物和书籍上,查询相关出版社网站一一了解这些版权细则,再一一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申请。不少图表加入了学科的新进展和数据,或者根据项坤三的想法作了改动,还需与原作者联系,以“保证知情权”。
 
  有一幅图,出版与发行不是一家公司,征得出版方同意后,发行方却表示还须征得作者同意,但作者的联系方式找不到了。项院士只好用笨办法,到各种学术杂志的附录中找这位作者的名字和通讯地址,剔除了几个同名的人后,大海捞针两三个月,终于找到了原作者。不过,运气并非一直好。项院士曾想用一幅分子结构图作书的封面,这幅图非常契合书的主题,但版权始终无法落实,最后无奈舍弃。
 
  申请版权前后又花了一年多时间。2011年,书籍即将付梓,为如何表述“版权已获准”又费了周章。经过多次谈论,比较了国内外各种说法后,决定在引用图表下加上一句话“某出版社版权所有,征得使用许可”。
 
  学界评价:对知识产权如此尊重,做得如此道地,在国内出版的学术著作中堪称绝无仅有。
 
  马上又该重写一遍
 
  在同行和学生眼中,七十多岁的项坤三依然“很帅”,颇有几分上海“老克勒”的意思。头发清清爽爽,梳得一丝不乱;喜欢穿吊带裤,衬衣雪白,裤缝笔挺;冬天一身皮衣,脚上高筒皮靴擦得铮亮。面容清癯,身材瘦削,潇洒又时髦。
 
  “院士从来不发脾气。”学术秘书李杰说,有时候他的严谨近乎不近人情,可是经不住他客客气气反反复复地说,最终学生们还是照要求做到他满意,“真是拗不过他”。
 
  项坤三的执拗业内有名。作为国内糖尿病研究领域唯一的院士、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无论是担任行政职务还是名誉主任,他对非学术活动一概谢绝,从来不接待药厂代表,有商业背景的讲课、宣传活动更不见身影。就在前几天,一位多年老友打电话来想见一面,项坤三考虑到他可能有些“其他目的”,回答“不见”。而如果出席学术活动,项坤三的演讲稿从来不重复,要讲就讲新的发现和心得。每次发言都是重量级的,让学界满怀期待。
 
  “真正的清高,耐得住寂寞,这样的学者现在不多了。”李杰说。
 
  《特殊类型糖尿病》首印3000册,一出版就供不应求,加印了2000册也很快被订购一空。大家希望多印些,项院士却不同意——这个领域知识更新快,最近一年多又积累了2000多篇新文献,“马上又该重写一遍了”。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