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资讯 > 热点关注

警惕“潜伏”在中老年人中的1型糖尿病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作者:龚雄辉时间:2011-06-19 点击: 标签:

  

     王先生39岁,3年前因消瘦乏力4个月查因就诊,检查发现血糖持续升高,空腹及餐后血糖均20mmol/L以上,血浆胰岛素空腹5.90mIU/L、餐后11.12mIU/L, C肽空腹0.2 mmol/L、餐后0.4mmol/L,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考虑其为1型糖尿病,予以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很快正常。患者出院怀疑自己的糖尿病诊治,又到“根治糖尿病”的某小诊所服“秘方药”3疗程,停药后血糖亦正常,自认为糖尿病已治愈,不控制饮食,不检查血糖。1年后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次住院,予以胰岛素等治疗至今,血糖一直控制较好,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由于我们身边糖尿病患者大多数2型糖尿病,刚发病时没有进行糖尿病分型所需的相关检查,有不少非糖尿病专科医生及病友仅依据年龄、症状、血糖水平等对其进行粗略的分型,对中老年人出现的糖尿病都认为是2型糖尿病,其实不然。青少年1型糖尿病多见, “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发病就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者甚至昏迷。 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症状不明显,起病慢,很多患者甚至毫无感觉,大多是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这其中约90%的确是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效果好,血糖很快就得到了控制;但约有十分之一的患者,刚开始口服降糖药效果还可以,不久药物剂量就必须加大,甚至很快就失效,血糖不能达标,严重的还因血糖过高出现急性并发症而住院。其中的原因就是这部分病人所患的并非2型糖尿病,尽管他们起病不急,刚开始口服降糖药效果也不错,但他们属于1型糖尿病,称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由于其症状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又有人称它为“1.5型糖尿病”。
  王先生就是一位典型LADA患者,是1型糖尿病, LADA是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体内出现了自身抗体,它敌我不分,错误的攻击自身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LADA的最常用的免疫学指标,其中GADAb具有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是诊断LADA最敏感的指标。不同于典型的1型糖尿病,LADA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破坏强度要弱些,胰岛β细胞呈渐进性损害,患者在早期尚保存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故临床上易和普通的2型糖尿病相混淆;病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非胰岛素依赖期:发病半年内无酮症,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效;②胰岛素依赖期:起病后半年至3~5年,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损害,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王先生治疗的头一年停药后血糖正常绝不是糖尿病被治愈了,更不是所谓的秘方中药所致。
  目前LADA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各种标准相互争艳,较复杂繁琐,不好判定 。2005年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IDS)建议LADA的诊断标准定为:①>30岁起病;②至少一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GADAb ICAs、IA-2A和IAA);③诊断糖尿病后至少6月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该标准简单明了,可参考。
  由于LADA是以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免疫破坏为特点,因此其治疗除常规控制血糖外还应以尽量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特别是在非胰岛素依赖期,应尽量保留残存的胰岛β细胞。药物首选胰岛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对于肥胖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LADA患者亦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及比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 磺脉类药物因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可能持续刺激胰岛自身抗原的释放,激活针对β细胞的免疫反应而可能加速β细胞破坏,故LADA患者尽量避免使用。目前抗免疫治疗、胰岛干细胞治疗、胰岛移植等还不成熟,非主流治疗方案。最好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抗体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检查,了解它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模式,更有益于血糖的控制。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