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资讯 > 热点关注

塑化剂事件来龙去脉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时间:2011-06-10 点击: 标签: 塑化剂

  

   台湾食品业的塑化剂地震波还在岛内持续扩大,遭难的食品行业已从最初的饮料业流向面包、饼干、蛋糕等烘焙业。另有台湾媒体称,糖果、冰淇淋等也可能难逃“塑化”,因为台中市卫生局日前抽检16项水果香酱(香精)发现,其中6项样品确定掺有塑化剂,而上述产品在定色、定香时都离不开香精。除食品行业外,塑料制品、化妆品、清洁剂、衣服、玩具、地板等,风波主角——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用台湾媒体的话说,“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目前全台湾问题企业增加到282家,受污染产品增至945种。

  这场被台湾专家称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剂污染事件”,正在逐渐升温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除将涉案的台湾食品全部下架外,还要求今后所有台湾产品必须出具安全检验证明后才能放行进口。中国卫生部6月1日晚则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列入黑名单,并规定从6月20日起,大陆市场上所售食品,不仅要在包装或外盒上标明所有添加剂名称,还需注明含量。对此,有专家评价说,台湾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其影响犹如“翻版三聚氰胺”,但这件事也许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没被发现,我们该如何消除它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本期《生命时报》记者为您深度报道塑化剂事件的来龙去脉。

  5月23日,整个台湾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地震”,强度为30年来所罕见。引起这场“地震”的震源,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普通的女质检员。

  这名52岁的杨姓妈妈,是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检验员,有26年的检验工作经验。她的领导、研检组组长罗吉方评价她是一个“平时粗枝大叶,做起实验却细心得不得了”的人。而正是她的细心,将在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

  3月初的一天,在台湾打击伪药期间,杨女士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检验工作。当天她负责检验一种由台南市卫生局送检的,号称可减肥的益生菌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这样的例行检验杨女士早就习以为常,她先用薄层分析仪检测益生菌粉末,再用气相层析仪检验。可就在检测马上结束时,仪器上突然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峰讯号。按说这本不是她的职责范围,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儿童食品的母亲,益生菌里出现的这个异常讯号让她的神经异常紧张起来。她赶紧将讯号与图库进行比对,赫然发现竟是塑化剂DEHP的图标。这是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职业的敏感性让杨女士感到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有没有可能是益生菌外包装释出了塑化剂?”为慎重起见,这位细心的母亲又花了两个星期,用红外线检验益生菌的薄膜包装材料,结果显示薄膜的PE材质不会溶出大量的塑化剂DEHP,         反倒是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DEHP的浓度高达600ppm,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这个结果让杨女士大吃一惊,因为DEHP是种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危害健康。

  很快,卫生署将消息通知了台湾检方。负责此案的两位检察官郑智文与叶建成从小跟着当小摊贩的父母在菜市场里长大,他们很清楚有些黑心商人如何以劣质的食品添加剂来制出成本低廉的食品,所以两人全力以赴侦办此案。更让人震惊的是,在许多运动饮料、果汁、果冻、羊奶片等青少年最常吃的食品中,陆续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剂。之后,检方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最终将塑化剂来源锁定在台湾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昱伸香料公司”。至此,这起全球首例塑化剂DEHP污染事件彻底曝光于人前。事件曝光后,杨女士的细心与良知得到了台湾民众的大力称赞,人们甚至称她为“英雄妈妈”。但因为此事影响巨大,“卫生署”出于保护目的,一直没让她直接面对媒体。

  潜伏

  “师兄弟”为害30年

  据了解,此次台湾查出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而所有的“问题起云剂”几乎全部出自“昱伸香料公司”和“宾汉香料化学公司”,可以说,这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台湾的起云剂市场。事件曝光后,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和宾汉公司负责人陈哲雄被警方第一时间刑拘,在审问过程中,他们又抖出了不少惊人的内幕。

  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今年57岁,他经营着台湾最大的起云剂加工厂,在广东东莞被查封的名为昱延的食品公司也属于其名下。赖俊杰最先曝出,其公司生产的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已经长达30年。起云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食品添加剂,可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还可改善食品口感,它一般由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物质添加混合制成。30多年前,赖俊杰和陈哲雄在同一个师傅手下,学会了用“塑化剂替代棕榈油”这门技术,因为塑化剂的价钱是棕榈油的1/5,用它代替,可大大降低成本。但赖俊杰用的塑化剂价格更低,所以销量更好,但毒性也更强。陈哲雄公司的产品则更高端,客户中有不少知名大企业。赖俊杰自己供认,2006年之前,他添加的是一种毒性更强的塑化剂,2006年之后才开始使用今天被曝光的塑化剂DEHP。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因塑化剂被牵扯的产品种类不断刷新,从饮料到药品、保健品,数量已升至945种。6月5日,赖俊杰又供认台湾有7家知名的果酱、面包及糕饼销售者,也是他们公司塑化剂的主要客户。自此,食品烘焙业沦陷。

  其实,一直以来,台湾都以食品检验严格而著称,相关部门会对市面上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测。但塑化剂之所以会逃过检测,隐藏30年之久,主要因为塑化剂不属于食品添加剂,检测目录中没有规定检测,这才让无良企业钻了空子。要不是上述那位妈妈的良知,塑化剂目前还在悄悄危害百姓。而这一次事件的曝光,给全球食品安全领域敲响了警钟,台湾相关部门正在制订和完善食品检测制度,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元凶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

  此次事件的“元凶”——塑化剂(也叫增塑剂)原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多年来不仅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广泛使用,也会添加在橡胶、粘合剂、纤维素、树脂、电缆、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材料中,借此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特别能增加塑料产品的韧性、弹性,使其更耐用。

  塑化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种无味的液体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这次台湾曝光的塑化剂DEHP、DBP、DINP、DIBP均属于这一类。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使用,邻苯二甲酸酯不久便取代了当时用作塑化剂、气味很大且易挥发的樟脑。1935年,随着聚氯乙烯生产工业化,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塑化剂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塑化剂的主体,约占塑化剂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DEHP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很多医用塑料用品,例如导管、输液袋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但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内的所有塑化剂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因此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

  危害

  生殖系统受到伤害

  随着使用范围的越来越广,塑化剂目前已存在于空气、土壤和水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兆平说,微量摄入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盟都表示,以每人每天的公斤体重为标准,长期摄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因此,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塑化剂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因此不必对其过分恐慌。

  此次台湾塑化剂事件之所以影响重大,刘兆平认为,是因为在起云剂中非法添加,并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标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塑化剂DEHP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干扰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台湾高雄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李志恒和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孙璐西都表示,塑化剂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婴儿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此外,台师大研究团队更发现,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因此也要当心。

  应对

  各方政府

  纷纷严查

  不断扩大的事态,让台湾当局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他们以最快速度通过了食品卫生管理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将原有最高30万的罚款提高到600万新台币(1元人民币合4.4元新台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将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罚1000万新台币。其次就是加强检验,并把所有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公布在各大超市、卖场以及网站上,便于民众查询、购买,使影响降到最低。台湾民众可以将家里的食品送往卫生检测部门进行免费检测。台湾环保部门还准备将塑化剂由“第四类毒化物”改列为“第二类毒化物”。台湾教育部门则在讨论在小学生“健康检查同意书”中增加“塑化剂影响有疑虑项目”。

  大陆相关部门也在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对台湾进口食品的检验检测,并对涉案产品下架封存,并全面暂停进口台湾方面通报的问题产品。6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再次更新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问题企业增加到282家,相关产品增加到945种。共有六大类上榜: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对全国范围内相关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有无采购或使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无使用台湾问题企业生产的“起云剂”等情况。

  据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6月2日公布,东莞一家台商投资企业“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添加剂被检出有毒塑化剂DEHP,该公司自2009年4月投入生产以来,其每月食品添加剂产量约3000公斤,产品销往广州、江门、东莞等地。目前,公司法人代表朱国东已被依法刑拘,库存的6吨食品添加剂产品以及0.6吨原料被封存。

  此外,卫生部还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列入“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并规定从6月20日起,大陆市场上所售食品,不仅要在包装或外盒上标明所有添加剂名称,还需注明含量。

  同时,全球各地也采取了应对措施,除了立即停用、停售可能受到塑化剂污染的台湾产品外,加拿大联邦食品检验局发布警告,要求未污染的台湾商品也要下架;美国、韩国、菲律宾开始对台湾生产的食品进行筛检。

  警醒

  专家教你如何远离

  除了被曝光产品外,塑化剂还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儿童玩具等。

  那么,几乎无处不在的塑化剂,我们躲得开吗?伍学焱教授表示,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他举例说,“大家都知道砒霜能毒死人,但小剂量砒霜却可治疗白血病。塑化剂DEHP也一样,它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主要取决于‘量’的多少。且动物代谢试验也证明,DEHP在两天之内就可自行排出体外。”

  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台湾相关专家建议,在做出明确界定之前,除避免购买已被列入“黑名单”的品牌和食物类别,尽量不要吃浓稠状饮料等加工食品。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则提醒,如果塑料制品上标有PVC,就说明里面含有塑化剂,购买和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选择儿童用品时,过软、过小的塑料制品尽量少买。带保鲜膜的食物一定不要放入微波炉里加热,尤其是肉类,因为塑化剂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毒物。伍学焱还建议,人们可以学着简单生活,在平时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比如,少吃一次性塑料包装的食品,在家里盛装食物时,选择瓷质餐具等。

  刘兆平最后告诉记者,2011年他们已经启动了一项风险监测计划,检测塑料桶装食用油中DEHP的溶出量是否在安全值范围内,如有结果择期公布。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