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资讯 > 热点关注

糖尿病患病早期治疗,按身高体重制定治疗方案

来源: 作者:时间:2008-11-23 点击: 标签:

       在现在的医疗水平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绝大部分都可以抢救过来,可怕的是视网膜病变和失明、肾脏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第一“夺命杀手”,7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到最后会因为心脑血管病变而死亡。专家表示,在患病早期良好控制血糖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而根据新版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BMI大于等于24及BMI小于24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要了解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更有意义,专家建议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选择治疗方案要看BMI值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患病初期就把血糖控制好的意义很大。但以往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单纯饮食与运动治疗对Ⅱ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有限,绝大部分患者需要抗糖尿病药物的帮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所以新版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采纳了目前更积极的药物治疗理念,即Ⅱ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在饮食与运动干预的同时开始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在目前常用的降糖药中,磺尿类、格列酮类和胰岛素都会有体重增加的副作用,而肥胖又恰恰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就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在血糖达标的同时让体重也达标。

  新版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明确了Ⅱ型糖尿病的治疗程序,提出根据体形选择治疗方案。对于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24的超重或肥胖患者来说,从确诊糖尿病开始就要采用“饮食+运动+控制体重+二甲双胍”的治疗方式。如果三个月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6.5%,就需要联合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药物,如果再过三个月HbA1c依然高于6.5%,那么就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专家表示,基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建议使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联合治疗,因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而二甲双胍具有控制体重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减少胰岛素增加体重的可能。

  对于非超重的患者,可以选用任何一种或多种降低血糖的口服药物;3个月治疗后,如果HbA1c高于6.5%,则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

  患者应3~6个月测一次血糖

  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在广东省卫生局、广东省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内分泌学分会主办的一个宣教活动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程桦指出,反映血糖是否控制得好,完整的指标其实有三个: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她介绍,人的血糖水平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都会有波动,前两个指标反映的就是测试瞬间体内的血糖水平,有没有吃饭、吃了些什么都会影响这个指标的数值,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最近两三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总水平。有研究显示,糖化血糖蛋白水平每降低1%,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肾脏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风险会下降37%,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也会降低20%。“所以它在反映血糖控制效果上有更大的意义。”程桦说。

  然而在这三个指标中,最不被患者重视的指标恰恰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程桦分析,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医生和患者对这项指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另一方面是相对于血糖检测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费用较高。她表示,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更能反映最近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所以建议患者每3~6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