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资讯 > 热点关注

婴儿出生体重过低成年后易得糖尿病

来源: 作者:时间:2008-09-01 点击: 标签:

  

--首都儿研所副研究员米杰谈糖尿病的预防

    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与其成年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也称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IGT)的发生密切相关——这是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经过多年调查、追访所得出的结论。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负责该项调查、研究的米杰副研究员。

    记者:大家都知道,现在是胖人越来越多,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可你们是怎么想起把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联系起来考察呢?

    米杰: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正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1998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为1.2亿,到2025年将增加到3亿。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据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3000万人,而且糖尿病发病率在中国逐年增加,1980年为0.8%,1995年为2.9%,到2000年已超过3.5%,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出生体重与糖尿病的发生有没有关系呢?曾有报道说超重新生儿长大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体重儿。而搞清这个问题对于预测今后糖尿病的发展趋势以及及时制定相应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北京协和医院完整地保存了几十年来在该院出生的婴儿的病历档案,所以为建立中国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生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的探究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记者:可想而知,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来寻找四五十年前出生的人,难度会相当大,你们的这次调查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米杰:我们的调查集中在当时是41~47岁的人群,北京市公安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调查分两阶段进行:1995年~1997年为第一阶段,共调查了628名于1948年7月~1954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健康出院的单生子,在自愿的情况下,这些调查对象在12小时隔夜禁食后,采空腹血测血浆葡萄糖(FC)、胰岛素和32-33裂解胰岛素原浓度,除11名是已知糖尿病病人(平均FC 8.7mmol/L)外,其余617人接受标准口服葡萄糖试验,测糖负荷后2

    小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同时进行身体测量,对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采用人体测量学标准方法连续3次取平均值分析。还进行了对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家庭人均收入、居住条件及出生时父母职业的问卷调查。2000年~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阶段调查,共计400余人,方法与第一次相同。

    记者:这个调查都发现了些什么?

    米杰:我们通过人群调查、追访研究发现,除已知的摄入高碳水化合物、体力活动减少和成年期肥胖因素外,胎儿期营养不良也是成年期2型糖尿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其与上述成年期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被认为是一些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的的原因。

    胎儿期营养不良的表现是婴儿出生时体重过低。低出生体重的标准是婴儿出生时重量不足2500g。亚洲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要比其它任何一个大洲都要高。我国近年来宫内发育迟缓导致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仍占出生总数的7‰~8‰左右。有研究显示,出生时的低体重对于今后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者,成年后患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增加;1岁时儿童体重与成年后冠心病死亡率相关。据估计10%的中风和冠心病,1/3的糖尿病和几乎一半的高血压是由低出生体重一项所引起的。

 我们的《宫内发育与成人健康监测》课题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出生消瘦伴成年肥胖组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病率最高,达到43.8%;出生时脂肪较多且成年消瘦组患病率最低,仅为8.3%。母亲怀孕早、晚期体重指数(BMI)与子女成年期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浓度呈负相关。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群中存在的低出生指标与成年期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联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母亲孕前低体重导致胎儿营养不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途径。出生消瘦与成年期肥胖的协同作用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