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知识

如何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来源:糖尿病网 作者:tnbz.com时间:2012-11-14 点击: 标签: 血糖控制   血糖知识

  

  认识食物的血糖指数(GI)

  近年来,一种新的概念被引入了糖尿病营养治疗领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血糖指数是指“进食所含有糖分等价于100g葡萄糖的某种食物或营养液后两小时内的血糖升高曲线下面积与进食100g葡萄糖后两小时内的血糖升高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血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食物或营养液升高餐后血糖的能力。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快速引起血糖应答。低GI食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引起的血糖反应峰值低,下降速度亦慢。总体而言,精制的谷类食物和土豆的GI相对较高,豆类和未加工的谷类(包括粗粮)等的GI为中等,无淀粉的水果和蔬菜相对较GI低。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不能以食物甜不甜作为判断其升高血糖能力的标准。部分水果的口感甜度远高于白面包,但其血糖指数却相对于白面包为低。判断食物升高血糖能力的指标是血糖指数。建议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或营养液时,应尽量选择低血糖指数者。

  在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的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控制摄入的糖的总量。这就是血糖负荷的概念。血糖负荷( glycemic load,GL)是在GI的基础上,将摄入糖类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以估价膳食总的血糖效应。即GL=GI乘以摄入糖的总量。

  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采用了低GI的糖类,并降低了糖的总量,是低GI和低GL的良好结合体,也是糖尿病患者营养补充的良好选择。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保持血糖平稳

  保持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部分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血糖忽高忽低,很难控制至平稳状态。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加之饮食控制不当、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治疗依从性差,还有饮食、运动和药物之间不协调等,就可能导致血糖出现大的波动。

  血糖如果长期处于忽高忽低的大波动状态,可导致出现低血糖反应,并增加出现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风险。

  为避免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在协调好饮食、运动和药物三者的关系基础上,应特别注意少量多餐和定时定量进餐。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及睡前1-2小时三个时间段应注意加餐。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营养和血糖情况选择加餐的食物。在控制好总能量的情况下,可选择适量的燕麦片、苏打饼干和烤馒头片等;在血糖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适量的低糖水果,如柚子、猕猴桃和草莓等;对血糖控制不良者,可考虑选择西红柿、黄瓜和生菜等。

  此外,选择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加餐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选择。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的血糖指数相对较低,糖的总量相对较少,每日选择一定量的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如200毫升)作为两次正餐间的加餐,既可有效补充营养,又对平稳血糖有一定益处。同时,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的吸收和服用较为容易,其本身就非常适合作为代餐及餐间点心。

  将糖尿病饮食与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相结合,合理分配餐次,平稳控制血糖,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做到和做好的事情。

  糖尿病患者需管理好体重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是否合理,对其血糖控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可以说,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体重是其生命体征之一。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体重超重或肥胖及体重过轻或消瘦,都不利于血糖控制,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主张采用“体重指数”(BMI)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状况评价。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中国成人的BMI的判定标准为:18.5≤BMI<24.0为正常; BMI<18.5为体重过轻;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除了体重总量以外,还应考虑身体里的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脂肪集中于腹部,形成 “向心型”或称“苹果型”肥胖,对血糖和血脂控制不利。成年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或腰臀比大于0.85;成年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或腰臀比大于0.8,则表明脂肪在腹部堆积,需要减少腹部脂肪。

  对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寻求体内能量的“负平衡”状态。一方面,应采用低能量的平衡膳食,减少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有氧锻炼增加能量消耗。两方面措施使能量“入不敷出”,以达到体内脂肪燃烧分解而减肥的目的。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