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知识

别拿“餐后高血糖”不当回事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作者:王建华时间:2012-07-04 点击: 标签: 餐后血糖   血糖控制   糖尿病饮食

  

        临床实例
  
  上午八点,我准时出现在糖尿病专家门诊。刚一落座,就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外地患者,心急火燎地向我述说了他的病情:“两年前,我查出有糖尿病,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坚持用药,多次化验空腹血糖都基本正常或略微偏高。近几个月以来,老觉着手脚发麻,看东西模糊,并且尿里查出有蛋白,通过翻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王主任,照理说我的血糖控制得一直还算不错,怎么会出现并发症呢?”
  “您所说控制得好仅仅是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不高呢?”我问。“我平时去医院一般只查空腹血糖,偶尔查过两次餐后血糖好像都高,但我觉得餐后血糖高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没引起太大重视。”病人回答说。
  问题就在这里。人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指进餐后4~6小时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一般说来,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不超过7.8mmol/L。如果经常超过11.1mmol/L,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
  并发症的罪魁祸首是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决对不可小视。
  餐后血糖还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这时如果只测空腹血糖,很容易被漏诊。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查出来就已经有了并发症,这与没查餐后血糖、确诊时间太晚不无关系。
  那么,既然餐后高血糖意义这么大,应该怎么控制呢?
  “控制餐后高血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饮食上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药物可选择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内分解糖类的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另外,快速、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我回答说。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部分医生在内往往比较重视“空腹血糖”,而对“餐后血糖”的意义不甚了解,更不太重视。在诊断糖尿病或治疗后复查时只化验空腹血糖,而不注重对餐后血糖的检测。殊不知,餐后高血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如此做法,既不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也不能全面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更不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1.检查餐后血糖有助于及早发现“糖耐量减低”人群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血糖逐渐升高,“正常人群”首先进展为“糖耐量异常”患者,而后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在上述演变进程中,患者往往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是空腹血糖升高。这是因为,在整个病程的早期,病人基础胰岛素分泌尚能满足机体所需,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大增,此时由于患者的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一般认为,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升高要提早3~5年,因此,通过检查餐后血糖,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减低”患者,通过对其实施早期干预,能够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使糖尿病的诊断提前3~5年,这样可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2.控制餐后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国外一项大规模的“糖尿病干预研究(DIS)”,对糖尿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的关系做了1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皆与餐后血糖有关,而与空腹血糖关系不明显。DECODE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死的危险性随餐后2小时血糖增加而增加,而空腹血糖影响不大。这些研究都说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比空腹血糖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因此,通过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3. 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血糖整体控制达标
  血糖控制的好与坏,不能光看“空腹血糖”,还要看“餐后血糖”,更重要的是要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后者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水平的金标准。我们知道,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患者都处在餐后(指进餐后4~6小时内)状态,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贡献更大,因此,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血糖总体控制达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