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知识

市中医院专家详解糖尿病治疗误区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时间:2010-01-16 点击: 标签: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称,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目前为1.94亿,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5000万,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全面认识和了解糖尿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市民对糖尿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杜积慧主任,她提醒市民在糖尿病治疗中需要避免以下误区。

    盲目听信广告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号称“包治糖尿病”的中药,其实是夸大其词。有的中药能改善糖尿病的症状,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能有效降低血糖的中药。更危险的是,在中药中加入某些降血糖的西药,反而会因成分的不确定性带来用药安全性等问题。因此,有些患者往往最容易成为假劣药品和广告的牺牲品。

    饮食治疗中存在的误区

    “饭吃得越少越好”,这一错误认识使得有些患者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需要,造成营养不良。有的患者不吃主食,却对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不加控制,导致热量摄入过高,同样不利于血糖控制。

    “不吃甜的,血糖就不会升高”为另一常见误区。市面上出售的咸面包、咸饼干以及针对糖尿病患者而设计的专用甜味剂食品,虽然都不含蔗糖,但它们的主要成分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吃这些食品也应计入总热量之中。

    “进食增加只要多吃药就可控制血糖”也是错误认识。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治疗形同虚设,更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同时增加低血糖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甚至造成肥胖,非常不利于病情控制。

    “得了糖尿病不能吃水果”也是不对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控制基本达标,可以适量进食水果。不过,最好选择热量较低的水果,如猕猴桃、梨、柚子等。进食水果的时间应在两餐之间或睡觉之前。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长期用水果代替正餐,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

    不接受早期联合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用口服药控制不好血糖水平,就应该早期联合应用胰岛素。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和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则必须使用胰岛素。如果血糖水平特别高,特别是当空腹血糖大于14.0mmol/L时,应该使用胰岛素让血糖尽快降到正常水平,避免胰岛细胞在长期高糖作用下衰竭,这就是胰岛素的休息疗法。

    血糖越低越好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关注高血糖,却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其实,低血糖的危害远远超过高血糖,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记忆下降、智力减退等,并可使心脏功能出现异常。尤其在冬季,更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很多患者在冬季凌晨1-3点左右出现低血糖现象,除了出汗、心慌外,第二天晨起还会感到头痛、乏力等不适。所以,患者一定要加强对低血糖的认识,掌握必要的防治知识。

    运动中的误区

    适当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热卡,减少脂肪的堆积,并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控制血糖有利。但运动量过大或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引起应激反应,反而使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控制糖尿病病情是有害的。因此,糖尿病患者运动时,不但强度要适中,运动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轻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空腹运动,而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者一般在餐后1小时前后开始活动比较合适。有些使用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喜欢空腹运动,结果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一些在四肢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过早,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极易导致低血糖,要注意避免。

    惧怕终生治疗

    糖尿病一旦患上就是终身病,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并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许多患者容易接受饮食控制,但不愿接受长期的药物治疗,惧怕药物的副作用。其实,坚持用药是必须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是糖尿病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

    空腹血糖达标就OK了

    常规体检中往往只检查空腹血糖,大多数人会误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没有糖尿病了。实际上,很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因此造成的漏诊率高达50%。所以,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查。一旦空腹血糖被检查出大于等于5.6mmol/L,就要做进一步的糖耐量试验,若结果大于等于11.1mmol/L,又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那就等于说糖尿病正向你走来。

    中年患者重工作不重治病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提前,使本来的“老年病”光顾了许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中年人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期,有些人患病后对治疗不加重视,仍然忙于拼命工作和应酬,尤其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不去就医。甚至担心事业收到影响而讳疾忌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延误治疗,赔了身体的老本,更别谈事业和金钱了。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