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治疗 > 降糖药

格列美脲的“利与弊”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时间:2010-01-02 点击: 标签:

  

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所致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尽早预防、延缓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进展,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长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多种,磺脲类药物最早被发现、使用最广,应用至今已达五十多年,目前仍是核心的降糖药物。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磺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肯定,不良反应小,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降糖用药。从费用成本的角度考虑,磺脲类药物疗效明确又经济实用。

格列美脲的降糖机制

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的主要降糖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它主要是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一系列反应,从而使胰岛素释放。近代磺脲类药物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不仅在胰内起作用,还有许多胰外降糖作用,如增加胰岛素对肌肉和脂肪组织碳水化合物转运的作用,即加强胰岛素介导的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肝脏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减少胰岛素在肝脏中的降解等。这些胰外作用机制可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空腹高血糖

格列美脲的优点

格列美脲同前两代磺脲类药物相比较有很多优点: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低血糖发生率低,对体重影响小等。格列美脲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有赖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格列美脲促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利于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格列美脲不会过度刺激胰岛素分泌,有利于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二是格列美脲能改善胰岛素的早期时相分泌(又称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一般将服糖或进餐后半小时内,体内分泌出的胰岛素的总量称为胰岛素分泌的早期时相。UKPDS研究表明,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胰岛B细胞功能仅为正常人的50%。糖耐量损害(IGT)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的早期时相大多受损。2002年,Korytkowski等报告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格列美脲4个月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不但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量显著增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量也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该研究进一步证实,格列美脲能改善早期胰岛素的分泌不足。除了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外,格列美脲还有胰腺以外的降血糖作用,或称为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格列美脲可以激活胰岛素受体后途径,发挥类似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并且它也可以使正常脂肪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转运体4(GLUT-4)数量增加3~3.5倍。因此,与传统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在相似降糖效力情况下,低血糖反应和体重增加更少,心血管安全性更好,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不过度增加B细胞负担,还兼有胰外作用。目前认为,该药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安全、低剂量、低毒性等诸多优点,因此,格列美脲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锻炼未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单独应用外,格列美脲还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GLP-1(胰升血糖素样肽-1)联合应用,达到合理降糖的目的,但是不建议与其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

格列美脲的不足

虽然格列美脲有上述很多优点,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如曾有酮症酸中毒病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前期、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并发严重感染的患者禁用;1型糖尿病患者禁用,虽然格列美脲可以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是无法代替胰岛素,仅能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于格列美脲、其他磺脲类过敏者禁用;妊娠期禁用,否则会伤害胎儿。除此以外,格列美脲同样具有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尽管不良反应少,但由于格列美脲大部分由肾脏、肝脏代谢,所以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磺脲类药物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剂量成正比,但是,若患者的胰岛功能不佳,那么,即使是最大剂量也无更大降糖之力,反而增加不良反应,故也要因患者而异。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尽可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肝肾功能水平、病程等情况),调整药物使用的剂量。

经过50多年的临床应用,磺脲类药物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口服降糖药物中品种最多的一类,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磺脲类药物会更完善,成为糖尿病治疗中的有力武器。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