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糖尿病治疗 > 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共识

来源: 作者:时间:2008-05-09 点击: 标签:

  “磺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肯定,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
  
  杨教授指出,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已有50年之久,降糖效果非常肯定,已得到公认。广泛的临床应用使我们对磺脲类药物不断有新发现。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磺脲类药物的作用受体不仅存在于胰岛B细胞上,还分布于其他组织。对这样一类效果好、应用广泛的药物,有必要从历史、效果、安全性等角度进行再评价。于是专家组研究复习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讨,目的在于达成共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记者:目前对磺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专家达成了怎样的共识?
  
  杨教授:已知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和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继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从临床看,由于中国患者较少像欧美患者那样以明显肥胖、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点,所以磺脲类药物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用药,都是疗效明确、经济适用的。另外,考虑价格因素,磺脲类药物也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记者:磺脲类药,物是如何被发现的?
  
  杨教授:磺脲类药物的发展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医药史上曾有两次发现磺胺类药物(一种与磺脲类化学结构近似的药物)具有降糖的潜在作用。
  1942年,法国Montpellier大学的内科医生Janbon观察到,伤寒症患者在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时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同校药理学家Loubatiere随即进行了基础研究,发现磺胺类药物可使实验动物的血糖水平下降,但若切除实验动物胰腺后再给予磺胺类药物,血糖则不下降,提示此类药物需要通过胰腺发挥作用。
  1955年,Franke和Fuchs在试验一种磺胺药物Carbutaminde时,发现该药能导致低血糖
  此后10年间,研究者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试验,研制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并用于临床,包括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妥拉磺脲、醋磺己脲。
  1966年,以格列本脲(优降糖)为代表的新一代磺脲类药物先后被发现,并广泛使用至今,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第一代的磺脲类药物需较大剂量(数百~数千毫克)才能达到降糖效果,而且第一代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因而现在临床上已经较少使用。
  
  记者:新的磺脲类药物有哪些方面的改进?
  
  杨教授:近年来相继研发出的许多新品种和新剂型,使磺脲类药物在提高安全性、降低副作用等方面不断改进。
  新剂型,例如每天一次的控释片、缓释片,既降低服用剂量又方便患者服用。
  目前常用的磺脲类药物各有其特点:
  1.格列本脲的作用最强,且半衰期长,70岁以上的患者应慎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2.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
  3.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4.格列喹酮95%经胆道排泄,故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用。
  5.格列美脲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然有效,尤其是与胰岛素合用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尤其在老年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
  
  记者:现在发现磺脲类药物具有胰外作用,这一发现有何意义?
  
  杨教授:现在认为磺脲类药物是通过胰腺内和胰腺外两种机制发挥降糖作用的。
  已经清楚,磺脲类药物通过控制胰岛B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来发挥促进胰岛素释放的作用,血糖也是通过此机制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的。
  胰岛以外的其他组织,如心脏、血管平滑肌和骨骼肌细胞中相关的离子通道,也对该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可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随着对磺脲类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认为其具有胰外作用机制。这一发现使我们更加明确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能更好地把握其临床应用。
  
  记者: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怎样?
  
  杨教授: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释放的量可达非药物刺激的2倍左右。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幅度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直接相关。对于起始治疗时糖化血红蛋白小于10%、空腹血糖在11.1mmol/L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可使其空腹血糖降低3.0~4.0mmol/L。磺脲类药物可调节的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其降糖作用与剂量成正比,但也取决于患者尚存的胰岛功能,一旦超过最大有效剂量,其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而副反应明显增加。
  磺脲类药物对胰岛B细胞的效应还受血糖浓度的影n向。因为几乎所有的糖耐量损害(IGT)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均消失。一般将服糖或进餐后半小时内,机体分泌出的胰岛素数量的总和称为早期时相。所以,能够恢复胰岛素分泌早期时相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高峰,也可预防IGT发展到糖尿病。现有数据显示,新一代磺脲类药物中的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以及格列奈类促分泌剂,可以改善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
  
  记者: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何种药物?
  
  杨教授: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新型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其特点是起效快,可作为餐时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与磺脲类降糖机制是相似的,区别在于此类药物与磺脲类受体结合与解离都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期时相分泌。胰岛素早期时相分泌改善后,可以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能减轻后期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因此从作用机制看,它更合乎人体的生理需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降糖药物。
  
  记者:什么是磺脲类药物失效?
  
  杨教授:大约1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就不能达到血糖控制,这被称为磺脲类药物原发性失效。有些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反应良好,但经过数月或数年后疗效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每年发生率为5%~10%。
  磺脲类药物治疗大约10年后,绝大多数患者需合用另外一类降糖药或胰岛素。继发性失效不仅发生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每年发生率为5%~10%。继发性失效的主要原因为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恶化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不能缓解。
  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继发性失效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