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血糖仪 >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如何监测血糖

来源:解放军日报 作者:时间:2011-05-23 点击: 标签: 血糖监测   胰岛素

  

   监测长短结合有效控制血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对优化血糖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血糖监测的方法有点血糖测定 (如空腹、餐后2小时及随机等各时点)、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等。各种监测方法侧重不同,不能互相替代。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合理应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监测手段的优势。

  血糖监测ABC

  自测:危重者应每天4-7次

  点血糖测定包括静脉血糖和由便携式血糖仪测得的快速血糖二种,后者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常用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是最基本的血糖监测形式。根据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者每周监测2-4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轻、中度高血糖的患者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而随着糖尿病的恶化,餐前高血糖的作用逐渐占主导地位。

  然而,自我血糖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整反映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盲区”。

  动态:及时掌握血糖波动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糖波动与胰岛β凋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密切,血糖波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将其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质量的内容之一。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系统,通过探头感知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来反映血糖水平。血糖记录器每10秒钟从探头获取1次信号,每5分钟计算出一个平均值并进行存储,每天能够获得288个血糖值,可以发现重要的波动趋势,从而精确地评价波动产生的原因,帮助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许多平时不易发现的高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然而,动态血糖监测发展至今,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为适应临床及研究的需要,在国内开展了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中国成年人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以 24小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6.6mmol/L,血糖≥7.8mmol/L的时间百分率< 17% (4小时),血糖≤3.9mmol/L的时间百分率< 12% (3小时)。

  长期控制要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代表既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受短期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上一次进餐时间的影响,可以任何时间采血,因此,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但是,HbA1c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反映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及血糖波动的特征。
  糖化血清白蛋白值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测定前2-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糖化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早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故对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估,其临床参考价值要优于糖化血红蛋白。但糖化血清白蛋白也不能精确反映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综上所述,就血糖监测而言,从监测点时血糖的自我血糖监测,到监测3天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以及反映2-3周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反映2-3月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有优点,互为补充。我们应该合理应用上述监测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安全、稳定、持续达标,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