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并发症 > 神经病变

“中药+隔姜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徐乃佳时间:2010-09-06 点击: 标签: 糖尿病胃轻瘫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腹部饱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后,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胃轻瘫。据统计,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胃轻瘫,发病率在60%以上。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高血糖导致胃肠自主神经受损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而发生胃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

  本病在中医属呕吐、痞证范畴。糖尿病患者阴损耗气,致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痰浊、食积、气滞等引起脾胃升降失调,为标。在控制血糖及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扶正祛邪,脾胃虚寒者加用隔姜灸,现介绍如下。


  中药辨证  

  饮食停滞 证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治以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加减。

  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寒热错杂 证见心下痞满,呕逆,干呕,心烦不安,舌苔多腻或白或黄,脉弦或弦细。以辛开苦泻为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胃阴不足 证见呕吐不止,口渴咽干,口苦口臭,心烦不安,舌质红,苔少或黄燥,脉细或数。治以养阴和胃,方用麦门冬汤合增液汤加减。

  脾胃虚寒 证见呕吐清水,脘腹痞闷,喜温喜按,纳呆食少,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法,方用理中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本病辨证无外乎寒热虚实,虚实夹杂者可灵活辨治,不再赘述。

  

  隔姜灸  

  对于邪去正虚、脾胃虚寒者,可采用隔姜灸。方法:将新鲜老姜切2cm大小、0.5cm厚,用三棱针在姜片均匀刺孔,再将艾柱放其上方点燃。嘱患者平卧,暴露腹部,姜灸分别置于上脘、中脘、气海。以局部皮肤潮红,不觉灼痛为度。每穴灸一柱,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上脘为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之会,能调理脾胃,和中化滞。中脘为胃之募穴,具补中气、理中焦及散寒止痛之功。气海可温中益气,培元补虚,调运脾胃升降。三穴合用,加上姜之温化,共奏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之效。现代研究亦证明,灸治上述三穴可增强胃蠕动,调整胃酸分泌。

  使用隔姜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需注意以下几点:

  1.实邪未祛、胃阴不足者禁用。

  2.所用的姜须为新鲜老姜,现切现用。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局部感觉功能减退,施灸者应通过自己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随时调节,防止烫伤。若不慎烫伤,应积极防止感染,可涂以碘酒消毒,并外敷软膏。

分享到:
栏目最新
热点内容
相关内容